《强国记》:织就中国知识产权的成长图谱-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25 17:11:59
来源:新华网

《强国记》:织就中国知识产权的成长图谱

字体:

  创新为帆,产权作锚。《强国记——中国知识产权的力量》以第十六届至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中的八项成果为经纬,织就中国知识产权从萌芽到繁茂的成长图谱,解码中国企业以创新叩击科技强国之门的奋斗史诗。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上卷犹如“地脉传奇”,读者可从国产盾构机齿轮转动的轰鸣里,深切感悟到陈昆鹏、李建斌们用汗水浇灌的“地下蛟龙”从蹒跚学步到领跑全球的蜕变之路。中卷恰如“制造诗篇“,中联重科的机械臂、三一重工的起重机、株洲中车的轮轨,在智能制造的五线谱上,谱写出了中国制造业突破核心技术的铿锵乐章。下卷则展现“未来之光”,华为的信号塔、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腾讯的无线连接、大亚湾的核反应堆,在新质生产力的星空中,勾勒出中国科技探索未来的璀璨轨迹。书中故事藏着双重心跳:专业术语淬炼的技术锋芒,与工程师群体“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热源交相辉映,为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好书背后的磨玉之路

  《强国记》一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与海燕出版社联合出版。记得2023年6月,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蔡葵找到我,拿出一份获得国家专利金奖的人员名单,问我能否帮助联络到这些人,说着急要采访这些人。我一了解,才知道是海燕出版社总编辑李喜婷与她联系,说一直想做一本反映国家知识产权成果的书,但苦于对产业界不熟悉,联系不到获专利金奖的人。我一听,马上想到关注制造强国建设,确实可以从知识产权入手,这个选题有意义。打开名单一看,大部分人我也不认识,但这些人所在的企业我都打过交道,熟悉他们的高管,我马上答应联络试试看。

  我当时正在办理退休手续,各方面的交接工作比较繁琐。这时蔡葵编辑又陪着海燕出版社的李喜婷总编辑和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剑来找我,他们听我介绍制造强国建设的一些政策构想和获国家专利金奖企业的发展情况,采访的兴趣更浓。在他们的急切催促下,我逐一向十余家企业管理者致电,希望他们帮助联络。每一次对接都像穿越迷宫,终于在2023年8月的蝉鸣里,协助徐剑、李玉梅两位叩开第一扇采访之门。

  联络难,采访、写作更不容易。这些发明人都是技术大咖,谈起来全是技术术语、技术参数,我从书稿第一稿就看出,作家不好写;在书稿审稿过程中,我仔细审读过两遍,先后写下3600多字审改意见,明确建议以“专利发明—产品研发—人物故事—强国力量”为逻辑线,把技术发明写清楚,应该是通过课题研究和项目攻关而形成专利发明,因为专利成果而促进产品研发和技术突破,因为产品技术突破而引发人物故事和促进企业成长,进而形成强国力量。书稿修改过程,是作者和编辑在专业硬核与文学肌理间架设桥梁:让盾构机的“岩爆危机”化作冒险故事的悬念,将华为的“鸿蒙架构”拆解成科技侠客的武功秘籍。多少次研究讨论,多少次推倒重来,从晦涩术语到生动叙事,从技术堆砌到故事串联,书稿蜕变的背后,是创作者与编辑无数次的推敲打磨,作为我退休前参与的一个出版成果,亲历其中,受益匪浅。去年4月新书出版座谈会上第一次看到《强国记》新书时,我忽然明白“好书多磨”的真意:磨的是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磨的是对工匠精神的虔诚致敬,磨的是对图书精品的极致苛求。

  工业叙事的破茧之思

  我担任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10年,每年主持策划几套重点图书,《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丛书》《集成电路产业全书》《人工智能出版工程》《北斗导航技术与应用》《大国重器》《强国基石》《超级装备》等等,在产业行业影响不错,但这些图书都更适合专业人士阅读,没有报告文学那样具有广泛的社会感染力。

  这些专业技术图书,如同精密仪器的零部件,在工业产业领域构建起知识的坐标系。这些凝结着产业智慧的作品,虽在技术行业内激起回响,却始终带着“专业壁垒”的枷锁——它们是工程师案头的蓝图,却非大众视野里的星辰。

  退休后,当我以产业研究专家身份深入企业车间,才惊觉工业叙事的富矿早已超越书本的维度。在长三角的精密制造车间,我见过深耕工业刀具数十载的老匠人,用放大镜审视刀刃微米级的起伏;在珠三角的紧固件工厂,目睹过为航天器打造 “太空螺丝” 的团队,让一枚螺母承载起宇宙的重量。大国工业的数据里藏着更震撼的注脚:80多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如工业版图上的星座,1500余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如同隐形的灯塔,在细分领域照亮全球产业链。当新能源汽车以“中国速度”穿越亚欧大陆,当高铁列车在雪山与平原间编织交通网络,当大型巨轮像“饺子”一样下水,这些被数据量化的 “世界第一”背后,是千万双手在试验室与车间、在油污与焊花中写下的奋斗史诗。

  更令人动容的是人物谱系的纵深。众多的“大国工匠”在用焊枪勾勒精度,不少“国家卓越工程师”在用代码重构未来,他们的故事里既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也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突破。众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无数被汗水浸透的传奇,本应成为全民阅读的精神燃料,却在当下的出版市场中,如未经打磨的璞玉般蒙尘。

  于是,《强国记》的出版便有了破茧的意义。它不是专业术语的堆砌,而是试图以报告文学的温度,将工业文明的基因,解码为大众可读的故事。让精密机床的轰鸣,化作叙事里的鼓点;让创新实验室的灯光,成为文字中的星辰。工业叙事的破茧,本质是文明认知的升级。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需要重新锚定“制造”的价值坐标——那些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零部件,那些在高温与高压下成型的工业产品,不仅是GDP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国家意志力的物质载体。当更多作家将笔触伸向车间与实验室,当更多读者在文字中触摸到工业文明的肌理,工匠精神才能真正突破行业的围墙,成为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站在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节点,《强国记》或许只是一块铺路石。但我们始终相信,当工业叙事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间,那些在机床旁迸发的火花,终将汇聚成照亮中国式现代化征程的星河。让我们以文字为刃,剖开专业的茧房,让中国制造的故事,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唱响属于这个时代的铿锵之歌。(作者刘九如系工业和信息出版专家委秘书长、电子工业出版社原总编辑,第14届韬奋出版奖获得者)

【纠错】 【责任编辑:刘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