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故”论今 | 春风化雨-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30 14:56:21
来源:新华网

谈“故”论今 | 春风化雨

字体:

  陈芳烈/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成语“春风化雨”是以春天宜于万物生长的和风和适时降临的雨水来比喻师长对学生、晚辈及时的、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

  这个成语由“春风”和“化雨”两个典故组成。

  “春风”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卷五·贵德》中“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大意是:“如果我不能像春风一样给人以感化和恩泽,也不能像夏雨一样及时加惠于民,那我一定会失败。”

  “化雨”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大意是:君子有五种教人的方法:像及时雨一样润育教化,成就他的德行,通达他的才能,应答他的问题,虽没有在门下受业但能以君子的言行为榜样进行自我修养——这五个方面,就是君子教人的方法。

  从唐诗中感受“春风化雨”的意境

  唐代诗人杜甫有一首出神入化、独具风韵的咏雨诗《春夜喜雨》。诗中对春雨的特点以及它滋润万物的功效描写得细致入微,似可用作为“春风化雨”的注释。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对教师的比喻

  教师是我国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它以教书育人、传播知识、解答困惑为使命。甘于奉献,默默无闻是这个群体的职业操守。历来,人们常以许多富有哲理的、美好而温馨的比喻称颂教师,如将教师比作园丁、春蚕、蜡烛、慈母、人梯、铺路石、金钥匙等。这些比喻都是从不同一个侧面对教师精神的生动写照。自古至今,有许多歌颂师德、师恩这一人类崇高精神的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春的韵律

  从气象学角度看,春风化雨只是一年四季轮回中某个时节中所呈现的一种独特景象。在二十四节气中,“雨水”是继“立春”之后的第二个节气。在这个时节,阳气生发,春

  风浩荡,消融的冰雪化作如飞花般的雨水,悄然给大地万物以滋润。

  春雨是一年四季中最先到来的雨,它饱含着对万物的柔情,以“润如酥”的方式浸入林林总总生命的深处。人们不仅从这春风化雨中感受到天地对生命的厚爱,也领略到大自然在和风细雨下的姹紫嫣红和千姿百态:春风掀起了层层碧波,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大地尽情地吮吸着天降的“乳汁”,披上绿色的新装;野花纷纷破土而出,在满目的春色中争奇斗艳;鸿雁唱着欢快的歌,踏上飞往塞北故乡的路……这可不是春的萌动,春的律韵?

  现代科技的“春风化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的传统教育正经受一场现代科技的洗礼。以互联网、数字技术、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前沿科学技术正在浸润传统教育这块领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不久前,DeepSeek(深度求索)的横空出世,正以它所呈现的强大实力和创新能力,对社会结构、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这是否也预示着一场科技含量很高的“春风化雨”将与传统的教化相交融,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体验?让我们拭目以待。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世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