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4月26日,在海信君匯一棟房子的地下空間位置,海信地產商務項目舉行了一場品牌發布會。正好下雨,又在海邊,可能是為了避免潮濕之氣味破壞現場的氣氛,主辦方在發布會進行到中間時開啟了冷氣,就這樣,分別代表海信地產五個商務項目的模特出現在LED前面,用自身形象和手持的商務道具對外宣布由海信地產定向、定制的商務系列產品正式發布。
整個環節,活動公司為海信地產的產品發布制作的節目過分乏味,終于不再用沙畫描繪"有愛,建筑也動情"的理想了,但是取代的投影也不過是一場粗糙的皮影戲,就更不必說選用的音樂與商務項目的特點有何關聯了。
不過,海信地產總建筑師陳牧野對商務地產項目定制的闡述我還是很感興趣,并非海信地產商務項目定向、定制多么新鮮,而是因為他的介紹相對感性。陳牧野在呈現給我以及其他受眾的PPT里面強調了海信地產的市場調研環節,不外乎寫字樓的購買者和使用者的需求與體驗,比如大BOSS的辦公室內能否實現獨立衛生間上下水的配置,比如對上班族來說頭疼的電梯和餐飲如何解決……
作為一種只屬于城市的產品,商務寫字樓在面對市場的時候首要考慮的是客戶的需求和用戶的體驗,其實就是讓屬于時間的部分回歸時間、讓位于空間的部分回歸空間。
只是,城市在過去并不這么想。
|
|
|

過去十年,真正改變中國的并不是城市,而是互聯網。在這場世界性的生活習慣變革中,尤其在中國,互聯網把城市和鄉村之間迥異的生活節奏改變了,互聯網進一步把時間精確化,而習慣了以日月為指針的鄉村也隨著互聯網的滲透開始接受并適應朝九晚五的時間。
時間的精確化在城市里幾乎是一種病態,與守時無關。城市自身規劃、設計形成的與日俱增的交通擁堵是促使時間精確化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城市里商務寫字樓上下班時間幾乎讓人崩潰的電梯之困則是最直觀體現。
在青島,由中海地產開發的中海大廈的電梯就被南北分配為高區和低區運行,可能物業公司認為這樣有助于提高效率、節省成本、分散人流。事實上,即使中海物業公司每天清晨在電梯兩側配備了多名工作人員進行引導,電梯遇到的困境卻沒有改觀。
|
|

在不同商務寫字樓的電梯轎廂內,趕時間已是常態。緊蹙的眉頭、不時查看的手機屏幕以及因電梯臨時停靠而"耽擱"的時間……時間的精確性似乎被互聯網的數據(我個人不太接受"大數據"這種表述)帶著走到了一條不合時宜的岔路上,心里的時間觀念發生了改變,而手表最初的計時功能逐漸成了手腕上的裝飾與擺設。
互聯網一方面強迫人們適應時間的精確性,一方面互聯網又把時間虛化,在城市里,時間變成了最不真實的具體。美國社會哲學家、建筑及城市規劃評論家路易斯?芒福德認為,"鐘表是一種動力機械,其產品是分和秒",而在互聯網時代的城市,時間作為動力機械的兩種產品分和秒消失于無形,時間成為商務、辦公的一種象征。
因此,與其說城市里一棟又一棟正在使用、正在建設的商務寫字樓是建筑,不如說它們是各自獨立的時間系統。一座城市的天空下,只見無數個代表不同時區的鐘表在運行,最能與時間觀念匹配的商務寫字樓成了最先違背時間統一性的城市產品。實際上,現在的城市結構中,不同的商務寫字樓也完全是不同的運行節奏,在其內部購買或租賃空間的公司和服務于公司的每一個人構成了決定鐘表運轉的機芯。
|
|

成為一種只屬于城市的產品,商務寫字樓歸咎互聯網的同時,還可以把一定的責任推給城市。現在,城市像鐘表一樣成為動力機械,它的產品分別是住宅和商業,以及占有大多數空間比例卻無法集中大比例時間的公共區,以至于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愛德華?格萊澤所言的"把城市看作是城市中的建筑"的傾向越來越嚴重。
如果說城市形象可以拆分為固態形象和精神形象,那么,城市形象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基于商業建筑的外在表現和公共區的空間劃分(盡管住宅也是城市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住宅相對于商業和公共區而言具有更強烈的私隱,并且住宅的的建筑視覺體系遠不如商業建筑的視覺沖擊強烈;另外,住宅的建筑視覺系統也越來越向商業建筑靠攏),因此,在現代社會,商務寫字樓的建筑本身就成為人們對一座城市形成初步印象的主要通道。
如上所述,在大多數中國城市的過去以及現在甚至未來一段時間,除了外表本身,商務寫字樓并沒有考慮其機芯對城市的作用,像極了佩戴在兒童手腕上的裝飾性手表。
在兒童的世界里,他們不關心時間。
|
|
|
Copyright ? 2000 - 2014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 新華房產青島
策劃:王帥 美編:武文璐 編輯:宮龍珠 版權所有 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