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获悉,眼下,作为我国第八大沙漠的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近2万亩肉苁蓉进入收获期,预计每亩产值2000元左右。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1500万亩,其中426.9万亩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多年来,磴口县种植具有防风固沙作用的乡土树种梭梭,进行沙漠治理和生态修复。近年来,磴口县引进生态栽培技术,在梭梭林下接种肉苁蓉,发展林下经济。
工人在乌兰布和沙漠采收肉苁蓉。新华社记者李云平 摄
进入4月中旬,在磴口县境内的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工人们穿梭在梭梭林中,慢慢把通体淡黄乳白、长着“龙鳞片”的肉苁蓉挖出来。公司董事长魏均说:“今年因为开春气温偏低,肉苁蓉收获工作启动时间推迟了1个星期。总体来看,肉苁蓉长势不错,预计每亩采收量在100公斤左右。”
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说:“肉苁蓉和梭梭是治沙的‘黄金搭档’。我们先种梭梭固沙,再在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通过发展肉苁蓉产业,实现‘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工作人员查看刚刚采收的肉苁蓉。新华社记者李云平 摄
据介绍,内蒙古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防沙治沙,在乌兰布和沙漠打造防沙治沙+光伏、中草药材等产业,拓展生态价值空间。通过支持企业在乌兰布和沙漠流转集体沙荒地种植梭梭、发展肉苁蓉产业、建立沙产业示范基地,让更多经营主体加入治沙增收链条。
其中,磴口县在乌兰布和沙漠种植梭梭林35万亩,接种肉苁蓉近13万亩,年产鲜品肉苁蓉700吨,先后吸引20多家民营企业发展肉苁蓉产业。
韩应联说:“经过多年生态治理,不仅沙漠披上绿装,磴口县还发展起中药材种植产业,将‘沙害’变‘沙宝’、‘沙窝’变‘金窝’,走出一条沙漠增绿、资源增值、企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记者 李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