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5月11日電? 題:移動的“火眼”——南部戰區空軍雷達兵某旅機動營緊貼實戰提升戰斗力記事
張汨汨、余泓緯、陽文輝
“雷達兵中的特種兵。”新時期空軍第一個機動雷達營、南部戰區空軍雷達兵某旅機動營營長郭濤,這樣為自己和戰友定位。
隨著精確制導彈藥、反輻射武器和電子干擾手段不斷登上軍事舞臺,空防體系的眼睛——雷達兵迫切需要提升戰場生存和機動補網能力,機動雷達“應戰而生”。
“哪里有戰損、哪里要支援、哪里要前推,我們的‘火眼’就機動到哪里。”郭濤說。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這個營一路領跑:創新戰法訓法20多項,榮獲空軍以上獎項6項,2次主導編修空軍機動預警力量軍事訓練大綱,所屬機動站榮立集體二等功3次、集體三等功5次……
動得快
尖銳的鈴聲響徹營區——任務來了!
記者到達這天,正逢機動營全營拉動。不多時,全副武裝的官兵就已登車啟動。
特種車輛載著雷達裝備奔馳在蜿蜒的山道上。“這是我們與固定雷達站最大的不同:我們的雷達能用車拉著跑。”營教導員李躍芳說。
機動雷達營,“動”是特質,“快”是精髓。在一片山間開闊平地上剛剛停穩,數十名官兵如同猛虎下山,鏟泥土、平陣地,拉天線、架電臺,搭帳篷、舉雷達……短短22分鐘,空中“敵”情已在顯示屏上一覽無余。
上士陳應武剛完成野戰炊事車的架設,轉眼又坐到雷達操縱方艙里。“這是我們的操縱班副班長兼‘大廚’。”李躍芳介紹,“執行任務時,他一個人能保證40人的一日三餐,平時還要值班跟點、保障空情。”
為能達到快中求存、出其不意,機動營追求的是精簡、高效、迅捷。從物資裝備的設計改造,到各類流程的重組優化,再到人員崗位的搭配協同,各個環節都能找到新的提速點。
“我們營所有人都是‘一專多能’。”陳應武很是自豪。他目前正在爭取特種車輛的駕駛資格,“將來就是操縱員、炊事員、駕駛員‘三棲選手’。”
正是憑借各個環節的快速機動,他們7次在上級重大演練任務中“搶報第一點”,在上級訓練監察考核中多次受到高度評價。如今,他們的足跡遍布全國26個省區市,行軍里程70余萬公里。
看得準
“眼疾手快動腦筋。”雷達兵作為技術兵種,對裝備掌控的熟練程度,決定戰斗力的強弱。
“就像一個高段位的游戲玩家一樣,我們也得玩轉手里的裝備。”郭濤說。眼搜屏幕,手敲鍵盤,口報數據,腳踩詢問機,更重要的是大腦的高速運轉……一名雷達操縱手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手腳口腦并用。
營里有仿真訓練室,雷達操縱手黃煒彬曾天天泡在模擬機上,如今早已不滿足于模擬、甚至日常空情的作業。他和戰友們最期盼的就是領任務,“越難越好”。
“好比打游戲,你始終玩第一關,水平能上去嗎?”郭濤又用游戲來形容。近年來,他們營參演任務頻繁,每年在外機動駐訓演練時間4個月以上,先后參加重大任務30多次,許多任務都是他們主動爭取來的。
黃煒彬還記得那年,機動營首次擔任空軍“金頭盔”自由空戰競賽性考核比武的引導任務,“全是小型機,速度快、批次多,戰況激烈,數據精度要求更高。”而黃煒彬他們手上的雷達是新接裝不久的警戒雷達。
面對多個方向空域的大批戰機,官兵們憑著平時嚴格的訓練和卓越的心理素質“放大招”。第一個演練日,黃煒彬值班、跟點、目標識別同時處置,連續工作10小時,圓滿完成任務。
“下機后手都腫了。”黃煒彬說,“但我們受到了導演部高度贊揚。”
小小操縱員,連著司令員。“我們是體系作戰的‘眼睛’。”郭濤說,“只有把精準數據快速傳遞到指揮中樞,‘大腦’才能及時作出正確決策。”
正是本著這樣的責任意識,幾年來,他們積累各個方向作戰資料50余萬字,創新戰法訓法20多項,編寫7型雷達戰斗操作規程,2次主導編修空軍機動預警力量軍事訓練大綱,制定機動營作戰訓練運行“3個標準、1個規范”在全空軍推廣,成為空軍雷達兵中響當當的“第一營”。
穩得住
一聲巨響,雷達方艙猛地一晃,正在緊張操作的4名官兵嚇了一跳。
這是一場復雜電磁環境下的體系對抗演練,條件未知,真假結合,飛機、導彈在雷達陣地上空激烈交戰。
白熱化階段,“敵機”對營機動分隊陣地突擊轟炸,航空炸彈在雷達車不遠處爆炸。“我事后下車去看,一塊二十多厘米長的彈片嵌在方艙厚厚的鋼板里,插入七八厘米深。”郭濤說。
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官兵們沒有一人脫離戰位,依然鉚在陣地上堅持戰斗。
“‘人在陣地在,人在天線轉,人在情報通。’這是雷達兵的兵魂。”郭濤說,沒有接到撤離指令,就必須堅守陣地,繼續開機,完成情報輸送。
作為空防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雷達部隊往往是敵人首先攻擊的目標。“‘穩得住’,一靠信念,二靠信心。”李躍芳說,敢打必勝的信念扎根在心里,緊貼實戰的訓練貫徹在日常,才能錘煉出過人的心理素質。
“現代戰爭是體系作戰,我們相信自己能夠精準、及時地提供情報,更對我們強大的體系有信心!”李躍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