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清明、端午、中秋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這一改變固然對保護民族傳統節日起到了積極作用,卻也面臨著“雞肋”的尷尬境地:文化傳承的斷層,導致增設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實現,節日出現了“假日化”的趨勢。許多年輕人表示,除了春節、中秋外,對其他傳統節日的概念不是很明晰,對是否放假、如何讓這幾天假期玩得高興是比較關心的話題——傳統節日正在成為他們的購物節、吃飯節。 …[詳細] |
節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為了實現公民休息的權利,是一種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內涵。節日則大有不同,如春節,意味著全家團聚,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內容。又如中秋節,表達了人們對團圓的渴望。購物、飲食等活動本無可厚非,它們也是古代節慶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當下出現的對物質層面過分關注的現象,則掩蓋了節日本身的深厚文化內涵。傳統節日的功能之一在于增強個人與家庭、社會的紐帶關系,沉溺于簡單的自我享樂,導致了這一重要功能的缺失。 …[詳細] |
近30余年來,空前未有的大變革讓中國人經歷了歷史上少有的大范圍遷徙流變。一代、兩代、三代的中國人,離開自己的父母之鄉,在外面的世界打拼、奮斗,尋求機會、財富和成功。在21世紀又一個十年開始的新春之際,我們停住匆匆的腳步,回顧、追念那些曾被我們疏遠、遺忘的家庭、先輩、家族的足跡,希望在血脈的追憶和凝聚中,重建我們個人、家庭、家族的心靈家園。無法確知,這種對個人、家庭、家族先人的追念是否是可以重新賦予春節以獨特人文標識的傳統資源,還是只是一代人漂泊之后的慰藉之法。但已經看到的是,春節、家庭足跡的追尋、先人的追念、祖先的拜祭,也許可以讓我們這一代飽經漂泊、誘惑的心靈得到慰藉、溫暖和皈依。 …[詳細] |
當祭祖被當作封建迷信破除后,春節只剩下家人團聚和吃喝玩樂。隨著生活的改善,平時都能吃喝玩樂,過年已沒有什么吸引力。一旦外出務工者在城市定居,加上信息和運輸的發達和高速交通的普及,合家團聚將失去魅力,春節也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春節還會有信仰意義嗎?如果有,還是敬天崇祖嗎?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從全國、全世界各地回家過“大年”,似乎已經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各自不同的回家目的,顯然并非全部出于對傳統新年的信仰。 …[詳細] |
幾千年來的傳統佳節春節,在城鄉壁壘日漸消融而又阻隔仍存的當代社會,一方面執著地延續著傳統,另一方面又時時透射出現代的節奏與氣息,由此在城與鄉、傳統與現代的沖撞、交融中,呈現出一番別樣圖景。一定意義上,這也是轉型中國社會狀態的一個縮影。 …[詳細] |
傳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因此而變——它們越來越被刻上“互聯網”的烙印,這對傳統形成了沖擊,但也在給傳統帶來新的元素和生機。正如春節,隨著鄉村社會的逐步瓦解,有些年輕人也在遠離春節傳統,但網絡又將這種傳統以新的形式將年輕人拉了回來,有著濃郁的“互聯網”印記的新傳統正在形成。 …[詳細] |
|
|
//forum.home.news.cn/vote_dc_world.jsp?voteid=87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