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
-
綠色發展:書寫在中國大地上的美麗畫卷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為指引,綠色發展意識越發深入人心,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億萬人民正奮力書寫美麗中國的壯美篇章。
2018-11-30 -
-
-
吹盡狂沙始到金——綠色發展之“金”的故事
要藍天還是要錢袋?要碧水還是要發展?曾幾何時,這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題。而今,這已經不成為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全力構建的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正是一次“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淘金”之旅。近日,記者對貴州、福建、河北等地進行了一次大跨度的采訪,真切感受了“淘金”的艱辛與欣喜。
2018-11-30 -
向陽花木易為春——綠色發展之“木”的故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林木變“銀行”,荒山變“金山”。“向陽花木易為春”,一個新理念的濫觴給現實帶來一場華麗的蝶變。赤水、沙縣、鹿泉,記者走過的這三個地方,在中國地圖上都只是非常小的點。它們的故事,也并不驚天動地。但小小的片段,卻也足可讓你感受到這場生態變革大潮中的無限風華。
2018-11-29 -
治水·護水·興水——綠色發展之“水”的故事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以“水”為筆繪就美麗生態畫卷,是當下中國正在經歷的涅槃。眼下,不少地方走出了一條人水和諧之路,美了家園、活了資源、富了百姓。
2018-11-29 -
激發土地綠色新動能——綠色發展之“土”的故事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土地利用強度不斷增大,部分地區土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如何實現生態保護和土地資源利用的平衡協調,是一道亟須回答的“考題”。近日,新華社記者走訪多地發現,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堅持綠色發展道路,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態環境日益好轉,在破解土地資源開發和自然生態保護的兩難選擇中,走出了新路子。
2018-11-29 -
烈火淬煉中的轉型之變——綠色發展之“火”的故事
從上世紀90年代降塵污染全國最差,到如今的全年空氣優良率達到99.6%,三明市的空氣污染治理經歷了一個艱辛的過程。三鋼集團董事長黎立璋說,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當地政府曾經給他們發出“最后通牒”,三鋼的污染問題再不改善,就只剩下搬走一條路。環保做不好,就會被淘汰。作為一座城市鋼廠,三鋼承擔著巨大的環保壓力,甚至連企業生存都成了難題。
2018-11-29 -
“浙江親人”請心安 白茶苗已種滿山
綿延不絕的四川省青川縣沙州鎮青坪村大山中,催人奮進的“薅草鑼鼓”號子聲此起彼伏,陪伴著村民們將一株株白茶苗趕在入冬前種下。“鋤草去雜,先挖30公分,再倒肥料,最后上一層土。”村民們嚴格按照浙江安吉白茶專家的指導,小心翼翼地將一株株白茶苗種下。山的另一邊,梯田上整整齊齊的一排排白茶苗,望不到邊。
2018-11-29 -
一座城市鋼廠的綠色蝶變
地處福建中部的三明市,被譽為中國最綠省份的“綠海明珠”。讓人驚嘆的是,在這座空氣質量名列全省前茅的城市,有一座正在申報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的60歲的鋼廠——福建三鋼集團。廠與城和諧共生的奧秘在哪里?記者近日走進三明和三鋼集團,一探究竟。
2018-11-30 -
僅一年多時間,這個地方如何從“巨型化糞池”回歸水美濕地?
站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的瓦口洋邊上眺望,溪水伴著成蔭的綠樹緩緩流淌,最終匯入閩江。三三兩兩的垂釣者聚在溪水邊上聊天打趣,一派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景象。然而就在一年多以前,瓦口洋還被當地群眾稱為“巨型化糞池”。“過去根本不敢站在這里的。”南平市延平區委書記何明星說,“瓦口洋的水質曾經達到劣V類,黑臭難聞,路過的人無不掩鼻閉口。”
2018-11-30 -
福建沙縣新鮮事:林農種起“不能砍”的樹
“承包林地120畝,只有一半能自己做主。剩下60畝地,種什么得聽林業局的,還不能砍。這樣的買賣還能不能做?我當時確實很猶豫。”在福建沙縣墩頭村的一處山地,放眼望去,齊膝高的小樹立滿山坡,長勢喜人。林農廖佳鵬手撫一株木荷樹苗,跟記者說起了曾讓他十分糾結的包山過程。
2018-11-30 -
“生態銀行”成脫貧致富新門路,了解一下?
“‘生態銀行’是通過對碎片化生態資源的集中收儲和規模化整治,轉換成連片優質高效的資源包,并委托運營商進行經營,實現生態保護前提下的資源、資產、資本三級轉換。”南平市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局副局長王沖解釋說。
2018-11-30 -
福建:昔日發展桎梏,今朝山水作畫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長期以來山高水密交通不便,發展受限。近年來,隨著閩道日漸暢通,福建省圍繞山和水大做文章,讓青山綠水從發展桎梏變成經濟增長、社會和諧、百姓幸福的優勢競爭力。
201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