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本世紀以來,許多拉美國家在縮小貧富差距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魯等國在過去十幾年中,反映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都呈明顯下降趨勢。
阿根廷是過去10年中貧富差距縮小最明顯的國家之一。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世界發展指標》,2001年阿根廷的基尼系數高達0.53,2010年已降至0.44。數據同時顯示,同期,阿根廷10%最低收入人口占國民總收入的比率由0.67%上升到1.46%;10%收入最高的人口占國民總收入的比率從40%降至32%。巴西的基尼系數則從2001年極高的0.60逐年下降到2010年的0.53。
阿根廷等國在降低基尼系數上取得的成績,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發展提高了國民整體富裕水平,二是政府采取了向中下階層傾斜的福利政策。在經濟發展方面,拉美國家受益于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漲價,在過去十幾年中經濟增長迅速。阿根廷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02年的8175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18749美元;巴西則從7575美元增長到12221美元。經濟總量的增長,給政府推行向中下階層傾斜的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質支撐。自2003年至今的11年里,阿根廷正義黨領導人基什內爾夫婦連續執政,政策上明顯向中低收入階層傾斜,上調失業和低收入救濟水平。比如,低收入家庭每個18歲以下的未成年子女都可按月從政府領取約合80美元的生活補貼。幾乎同一時期,巴西約有4000萬貧困人口基本邁入中產之列。
然而,對中低收入階層的財政傾斜也不是沒有代價。拉美國家的實踐顯示,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經歷一段貧富差距拉大的困難過程:社會的一次分配重效率而輕公平,而政府在二次分配中又往往缺少足夠的實力。為了解決巨額財政開支,政府要么征稅,要么舉債。阿根廷至今未能了結的債務危機,就源于歷年來舉債搞福利的政策。而稅收負擔太重又會遏制企業的投資意愿。因此,有經濟學家認為,急于追求貧富均衡而遏制經濟發展潛力未必是良策。
縮小貧富差距的根本著力點,并不是把富人變窮,而是讓更多的窮人致富,至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世界上基尼系數最低、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往往也是經濟發展水平很高的國家,如瑞典、丹麥等北歐國家。無論是拉美近十幾年來的探索經驗,還是北歐發達國家的高福利樣本,都在啟發我們,一個國家貧富均衡的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有明顯的正相關性,共同富裕的基礎還是發展。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