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柏林總理府前廣場舉行隆重儀式,歡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 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記者 徐倩)李克強總理近日訪德期間,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主持第三輪中德兩國政府間磋商,26位中德雙方部長參加,簽署50項左右的商業和政府間協議,雙邊貿易與相互投資及技術合作協定總額達181億美元。而雙方達成的逾萬字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更是備受矚目,是本輪磋商的核心成果。專家普遍認為,這是為中德關系未來五年到十年的發展制定規劃,其核心主題是建立中德創新伙伴關系,共塑創新未來。
????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說,《綱要》是對習近平主席今年3月對德國訪問的回應,是對雙方“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的具體化和落實。《綱要》內容非常廣泛,納入200多項具體合作倡議、項目和舉措,涵蓋中德合作20多個細分領域,是迄今中德之間內容最豐富的共同文件,也是中歐之間合作領域規模最廣泛、合作項目最多的文件。
????梅兆榮認為,《綱要》為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德合作定了方向、定了領域、定了項目。《綱要》意義是非凡的,對兩國關系合作水平的提高很重要。《綱要》本身建立在中德政治互信提高、共同利益增加的基礎上,可以說是中德關系某種程度的一次飛躍。
????在此訪中,中德兩國政府決定以建設創新伙伴關系為契機,重點開展工業、科技、農業、教育、環保、城鎮化、醫療和社會保障等領域創新合作,創新合作模式、機制和舉措。梅兆榮認為,《綱要》最核心的思想是建立中德創新伙伴關系,共塑創新未來,這是《綱要》的靈魂。中德兩個經濟體都把創新作為提振經濟的重要手段,都在創新上努力。
????梅兆榮說,在創新領域,德國有優勢,這點必須承認,但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雙方可以取長補短。現在中德在創新合作的新領域比較明確的有工業、科技、農業、教育、環保、城鎮化、醫療等。在這些領域哪些項目搞合作,其他還有哪些領域可以考慮,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商量。這次雙方磋商為什么需要中國14個正部長、德國12個聯邦部長如此陣容,說明我們彼此有共同的理念和認識,部長們回去后各自做家庭作業,然后再一起商量,任何事都不能強加于人,不能是單方面的,要使得雙方共贏。
????梅兆榮強調,中國是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德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之一,兩個都是最大的,但在不同的范圍里,一個是新興的,一個是發達的。互補性很強的兩國結合起來,是非常理想的組合。如果兩個都太強了,是競爭對手,合作是不行的。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部主任崔洪健說,中德雙方提出要做一個未來五年到十年的規劃,100多條非常詳盡的合作綱要,體現出中德合作的高水平、系統性和全方位。
????崔洪健也認為,創新合作是《綱要》最大亮點。一般想到創新,就是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但實際上發現,中德之間的創新合作不僅是技術領域,還涉及到政策領域、社會進步等領域。再一個,我們看到,習近平主席3月訪德時,雙方達成建立外交和安全戰略對話的共識。這次以一種較具體的形式拿出來,相比之前的中德關系,這是很了不起的進步。
????崔洪健說,之前,我們談中德關系就是做生意,就是技術轉讓,就是經貿,這兩年多了一些投資的問題。現在,雙方建立外交和安全戰略對話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和進步。其一表明中德在很多國際和地區事務上要形成合力,有很大的共識;其二,德國改變了過去不太愿意高調介入國際、地區事務的姿態,更加愿意通過其全球經濟影響力,發揮其外交和安全上的影響力。
????崔洪健強調,《綱要》中還有一個看點是,合作綱要中很多需要中國自己先實踐,比如市場化改革領域。《綱要》彰顯了中國改革與開放的關系,是要用開放促改革,用更好的改革迎接更大的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