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聯合國11月20日電 專訪:創新,為孩子的生活加分——訪聯合國兒基會創新機構負責人克里斯托弗·費邊
記者倪紅梅 斯蒂芬妮·帕克
“創新這個詞對每個人的意義不同,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來說,就意味著做些不同或新的事情,給孩子們帶來益處,”兒基會創新機構負責人克里斯托弗·費邊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在《兒童權利公約》通過25周年之際,兒基會20日發布了年度《世界兒童狀況》報告,呼吁各方共同努力,通過創新解決兒童面臨的緊迫問題。
“我們生活在全球化世界,氣候變化、埃博拉疫情等影響一國的事情也會影響其他國家,”費邊在紐約聯合國兒基會總部對記者說。
他領導的創新機構成立7年,這一跨學科團隊正與各方合作,開發使用新技術、新方案等推動改善全世界兒童的生活。
費邊說,為配合防控埃博拉疫情,創新機構為疫區醫務人員開發了一系列手機客戶端應用,確保最低端的手機都能使用,并把手機和醫療數據庫連接起來,使政府能夠立即獲得疫情信息。
創新機構還在烏干達、尼日利亞、利比里亞推出了一個手機短信平臺,由此收集并回復年輕人針對多種題材的信息。
“在烏干達,有28萬名年輕用戶,我們發出信息的回復率約20%,也就是說,能有5萬名左右的孩子實時告訴我們對某些事情的看法,”費邊說,這一平臺已在利比里亞提供和發送埃博拉防控資訊。
在尼日利亞,創新機構推廣了用手機短信系統報告嬰兒出生,至今已有1900萬嬰兒通過這一系統進行了出生匯報,為兒童獲得正式的出生證明并獲得基本醫療服務和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兒童權利公約》通過25年來,世界兒童的狀況有了一定改善,但還有太多兒童面臨生活困苦的未來,權利無法實現,潛力難以發揮。《世界兒童狀況》報告同時呼吁,在制定2015年后可持續發展議程時將如何實現兒童權利作為重要事項。
過去一年來,兒基會在20多個國家組織了一系列討論會,召集年輕的發明家、創新者、商業人士、藝術家等討論他們看到、需要和想促進的創新。其中很多故事收錄在20日兒基會發布的《世界兒童狀況》報告中。
這些故事,有可確保生活在孟加拉國洪水易發區的兒童全年上學的“漂浮學校”;有適用于電力供應不穩定地區、可用太陽能等充電的助聽器電池,使津巴布韋聽力受損的兒童也能聽課;有如何用自行車胎、火柴盒等制成簡單機器,向孩子們教授科學原理,避免死記硬背……
這是兒基會1980年開始發表《世界兒童狀況》報告以來,報告中收錄文章最多、涉及年輕人人數最多的一次。
“討論還會繼續下去,”費邊說,“我們創造了一個供人們討論的平臺,不會因為報告已經發布而停止。”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