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講一個“近”字
文化交流,搭建起中非人民相互理解的橋梁,讓雙方的心靈走得更親更近。
2011年,一部《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收獲火爆收視率。很快,中國電視劇成為非洲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平凡的世界》《老米家的婚事》《青年醫生》……非洲觀眾通過一部部優秀的中國電視劇,了解普通中國人的生活。
電視劇版《杜拉拉升職記》成了肯尼亞單親媽媽米爾德麗德的“精神支柱”。性格樂觀、工作踏實的“杜拉拉”給了她立志成為一名職業女性的勇氣。“看了‘杜拉拉’之后,我覺得女人永遠不要小瞧自己。”米爾德麗德說。
非洲人民想更好地了解中國、研究中國。中國文化的魅力,正隨著一聲聲“你好”和“謝謝”走入尋常百姓家,驚艷著非洲大地。
隨著“萬村通”數字衛星電視項目啟動,25個非洲國家的1萬個村落將接入數字電視信號,為數以萬計的非洲百姓打開更多感知中國、感知世界的窗口。
今年3月起,烏干達35名青年教師來到首都坎帕拉市郊的魯揚子中學,參加“烏干達當地教師孵化項目”集訓,這一項目主要目的是滿足烏干達人越來越強烈的漢語學習需求,給烏干達留下一支“帶不走”的漢語教師隊伍。
漢語教育在烏干達特別受歡迎。烏干達教育部主動提出在小學、中學、大學開設漢語課程,還提出讓中方幫助其制定全國通用的漢語教學大綱,編寫本土教材,并培訓一百名漢語本土教師。
“烏干達當地教師孵化項目”完成后,受訓教師將在100所學校開設中文課程。“這里的每一名本土教師都是在烏干達傳播中文的‘星星之火’,是漢語教育在烏發展最堅固的基石。”烏干達國家課程開發中心主任格蕾絲·巴谷瑪說。
為推動中非人文交流,中國在非洲41個國家設立54所孔子學院和27所孔子課堂,為非洲提供4.3萬個來華培訓名額,提供2萬多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和1300多個學歷學位教育名額。
中國經驗啟迪非洲人民
1964年,剛果(布)決定沖破重重阻撓與中國建交,現任剛果(布)總統薩蘇當時以軍官身份參加了首個訪華代表團。
“我們當年決定與中國建交,是一個富有遠見的歷史選擇。”薩蘇認為,歷史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同時也為所有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榜樣。
在剛果(布)經濟受國際油價低迷影響而陷入嚴重困境的背景下,中方參與規劃建設的黑角經濟特區正在建設中。剛果(布)有望通過特區建設實現工業化和經濟多元化,擺脫對石油的重度依賴,實現經濟轉型。
加蓬民主黨總書記本根扎說,加蓬民主黨高度認同中國共產黨的治黨理念,將從嚴治黨置于全黨大會議題的核心位置。他說,在最近一屆民主黨大會上,加蓬總統邦戈在開幕和閉幕發言中都強調了嚴肅黨內紀律的重要性。
本根扎表示,中國共產黨培養基層干部的學校令他印象深刻,他希望更多中國專家來到加蓬,分享中國共產黨管理理念,同時加蓬民主黨可以派出成員,前往中國共產黨的干部學校接受技術和政策培訓。
“嚴肅黨紀始終是加蓬民主黨的重要價值觀,我們強調重塑黨紀,尤其是與貪污腐敗等作斗爭。這對于維護黨的形象,對全社會作出表率,帶領全國人民逐步邁向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本根扎說。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于9月3日至4日舉行。本根扎希望把非洲國家實現經濟多元化作為論壇著重關注的議題。在他看來,對石油等原材料的依賴和加工制造業欠缺阻礙了非洲產業升級,而中國的工業發展經驗可供非洲國家借鑒。
從經濟特區到從嚴治黨,再到產業升級,非洲國家希望從中國身上獲取成功的經驗與啟發,中國也樂于分享,并支持非洲國家探索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中非之間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如火如荼,正在成為中非合作新的增長點。(參與記者:劉莉莉、張改萍、王松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