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特稿:筑心靈高鐵 搭人文之橋——孔子學院海外發展落地生根
新華社記者
154個國家和地區,548所孔子學院,119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自2004年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學院成立至今,這一通過語言和文化交流來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平臺,已在全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孔子學院是各國民眾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的有效載體,為增進中外人民友誼、加強人文交流、促進世界和諧和多元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立足中文教學 傳播中國文化
在倫敦中醫孔子學院的教學門診室里,來自以色列的學生莫拉爾·塔米爾正在以純熟的手法為躺在診床上的患者實施針灸治療。
“我來自一個西醫之家,之前從來沒有相信過中醫。”塔米爾回憶起自己和中醫結緣的過程時直言不諱。14歲因后背疼痛而接受針灸治療后,他徹底轉變了對中醫的態度。“從那以后,我被中國傳統醫學的魅力徹底征服,立志要學中醫。”
“倫敦中醫孔子學院有很好的診療設施,還有經驗豐富的醫生指導我們,在這里獲得的知識和實踐機會是獨一無二的。”塔米爾說。
倫敦中醫孔院是全球首家以中醫為特色的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劉婷婷說,成立11年來,孔院的教學門診得到當地民眾的極大認可。“孔子學院不應只作為語言教學機構,而是應該從多個方面給當地民眾提供一個認識和了解中國的平臺。”
據孔子學院總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漢語教學、特色教育、文化活動已成為孔子學院的辦學特點。各地孔院充分利用重要節日、當地重大活動等契機,舉辦各類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展現中華文化韻味和魅力的文化交流活動。
推進教師本土化 孔院更“接地氣”
“漢語發音的基礎是聲調,漢語的四個聲調,聲調不同,產生的意思就不同。”在肯尼亞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肯尼亞首位本土漢語教師魯凱正在給大學一年級新生教授《漢語視聽說》。
“學中文不容易,但既然你們選擇了,就請堅持下去,你們會感受到它的偉大。”一堂3個小時的漢語課,從語音語調到漢字偏旁,魯凱邊講解邊演示,座無虛席的教室里,40余名肯尼亞學生滿懷好奇地跟著他初識漢語的魅力。
魯凱是一大批活躍在孔子學院講臺上的各國本土教師的代表。10多年來,孔子學院累計培養培訓各國本土教師近50萬人次。
孔子學院總部黨委書記、國家漢辦副主任馬箭飛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漢語教師隊伍的本土化、專業化、職業化是孔子學院今后發展的重點和方向。此外,堅持與所在大學學術發展目標相結合,與所在國外語教學規范相結合,使漢語教學更加貼近當地思維,貼近當地習慣,貼近當地接受方式,這些都讓孔子學院更“接地氣”。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迎來發展新契機
“歡迎您乘坐烏克蘭國際航空公司基輔至北京航班!”隨著烏克蘭空姐用中文播報航班信息,基輔至北京約10個小時的航程正式開啟。
乘客們能在基輔直飛北京的航班上享受到中文服務,這要得益于基輔國立語言大學孔子學院與烏航合作的成果。截至目前,孔院已為烏航培養了36名會講漢語的空乘人員。
烏航空乘瑪麗亞·科卜澤娃說:“我在工作中盡量使用漢語同中國乘客交流,這不僅對一般性工作有很多益處,在處理特殊事件時作用就更加明顯了。”
烏克蘭國際航空公司方面認為,孔子學院學以致用的理念和培訓方法非常值得肯定。空乘人員掌握漢語有助于提升航空公司的服務質量,吸引更多潛在的中國乘客。
據介紹,在“一帶一路”沿線,已有54個國家設立了153所孔子學院和149個中小學孔子課堂。為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孔子學院為中國與沿線國家開展各領域合作牽線搭橋,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務。
馬箭飛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為孔子學院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契機,沿線國家孔子學院因地制宜、靈活多樣地辦學,成為當地民眾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國與所在國進行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橋梁。
只有通過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不斷煥發活力;只有秉持包容精神,不同民族和國家間的文明才能交相輝映,生生不息。在中華燦爛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融匯的道路上,孔子學院仍在前行。(執筆記者:李勍、危瑋,參與記者:張代蕾、王騰、陳俊峰、鐘忠)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