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便利店的增長如此之快,人們對它的期待也隨之增加。 城市里的絕大多數便利店現在具備了提供簡易午餐、演出票務的功能,而鄉村的便利店不僅提供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用品,還能夠完成移動網絡通信的服務和水電供應。不論城市還是鄉村,便利店的豐富已經毋庸多言,由于城市和鄉村對產品的要求互相強化、互相呼應、互相對比,又進一步增加了城市和鄉村各自對便利店的需求,催促便利店吸納越來越多的產品、吸收越來越多的功能,于是,便利店這只五臟俱全的小麻雀變得越來越臃腫。 等待變得越來越困難,這是人的心理,也是便利店密集出現且不計成本完善功能的重點考慮。可以預見的變化是,便利店成為社會形態的一個節點。 |
||
![]() 事實上,便利店(供銷社)從來都是社會形態的節點。 如果把供銷社計算在內的話,我記憶中的故鄉,迄今為止出現過七個便利店。按照祖輩、父輩的記憶,在無法保證生活供給的時期,作為家里的長子長孫,我獨享了太多供銷社和便利店帶來的富足感,既有滿足胃口的魚罐頭,也有巨大尺幅的一開紙張。 受物資匱乏所限,供銷社幾乎匯集了當時最完整、齊備的物資,這些強大的物質形式完成的沖擊感對識別一個社會和記憶的節點絕對必要。野夫曾在《1980年代的愛情》中"回憶"了他去供銷社打酒的青春記憶,而我邁著小步拎著空瓶去供銷社的記憶主要是打醬油。 如今,打醬油已經變成了路過、圍觀的代名詞,可是,打醬油最初確是最具標志性的便利消費行為和時代特征。或許因此,在互聯網時代,打醬油才違背了它的原意,成為虛無行為的代名詞。 如果不考慮供銷社所處的配給制時代,那么,它與現代便利店并無區別——出售商品給大眾。或者說,很大程度上,市場應運而生的便利店傳承的是供銷社曾經的模式:統一供應、統一配送,甚至連貨品的價格都是統一的,不考慮不同地點、不同的配送成本以及不同的經濟狀況。更為細致的相似在于退貨機制,便利店延續的仍然是供銷體制。 縱觀現代社會的便利連鎖經濟,無一不是如此。退貨機制與銷售模式同等重要,它決定著商業運營的連貫與成熟。不過,它們之間也有不同。便利店更強調產品屬性,如功效、美味以及各種優點,而供銷社隱含的宣傳性又帶有共通感受的表達,盡管這種感受只是某些程度范圍的強化塑造。 表面看,便利店的直接銷售對應著商品經濟交易的法則,但這并非全部,越是高度發展的商品,越在意表達產品功能以外的情感共鳴。 |
||
![]() 現在,沒有哪一座城市不把城市本身作為商品對外推介,過往城市強調的功能和與眾不同變得越來越廉價,伴隨城市發展,人們購買商品的消費過程里,便宜固然是很關鍵的要素,然而讓人心安、讓人愉悅、讓人產生的同情親近之心則是更大的市場競爭力。 在直接對產品介紹以外,城市像鄉村數年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維系那樣,也加推情感元素,以求城市作為商品屬性的接受度和認可度。這一層面,城市的人文情懷延續的還是鄉村的傳統結構。 城市是商品,鄉村也是商品。 商業始終是城市經濟的主體,鄉村情感元素的介入豐富了更容易促進城市商業發展的劇情和旁白。鄉村就沒有這樣幸運了,它給人的選擇余地越來越有限,應該說,鄉村和城市互相改變,由于城市機械化的強大,鄉村無法招架城市的量產和規模化,以至于鄉村對城市更具依賴性。 供銷社消失了,便利店一擁而入進入鄉村。但是,此時的產品配給再也不是商品匱乏時期的標準和單一了,鄉村因此變得豐富起來,又因此顯得更加貧瘠。 確鑿無疑的懸殊對比,決定了人們逐漸遠離鄉村、接近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