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7月14日電 題:感悟“沂蒙精神” 見證老區發展——中央新聞單位青年編輯記者臨沂行紀實
新華社記者苗夏陽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膾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調》,讓人回想起沂蒙山區那片紅色熱土。
7月9日至7月14日,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30多家中央新聞單位的40多名青年編輯記者來到革命老區臨沂,參加由全國“三教辦”組織的“走轉改”主題教育采訪活動,感悟“沂蒙精神”,見證老區發展,并赴費縣大田莊鄉周家莊村,與當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感悟“沂蒙精神” 從歷史中汲取力量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我軍先后在沂蒙老區建立了濱海、魯中、魯南革命根據地,當時根據地420萬人口中,有20多萬人參軍入伍,120多萬人擁軍支前,10萬英烈血灑疆場,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從沂蒙革命紀念館到華東烈士陵園,再到沂蒙紅嫂紀念館,編輯記者們認真聆聽革命戰爭時期沂蒙老區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一口飯,做軍糧,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背后,正是沂蒙老區人民“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中央電視臺記者龐丁丁在參觀沂蒙革命紀念館后感慨:“太感人了,沂蒙人民太了不起了!”
“炮火中的她們是女人更是鋼鐵女戰士,這些英雄的群體,沒有想著把名字寫在功名簿上,她們發自內心地認為只是做了中國人該做的事!邁步新時代,我們青年人應該繼承沂蒙紅色基因,發揚沂蒙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參觀完沂蒙紅嫂紀念館后,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記者周小敏說。
見證老區發展 贊嘆改革成就
7月9日,當大巴車剛剛開進臨沂市區時,很多編輯記者不禁贊嘆眼前這座美麗的城市:清澈寬闊的河水穿城而過,兩岸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和滿目蒼翠的公園綠地。
從臨沂城市規劃館到金蘭物流基地,再到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改革開放以來臨沂翻天覆地的變化讓編輯記者們深受啟迪。臨沂曾經是“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土貨不出,外貨不入”的貧困老區。改革開放后,臨沂緊緊抓住歷史機遇,提出“把商品流通渠道搞暢通,把市場搞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今的臨沂,已發展為一座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的“商貿名市”“物流之都”。
“我們公司的商品現在可以賣到全世界,這得益于臨沂發達的物流業。”臨沂一家勞保用品貿易公司的經理自豪地說。
“我在臨沂生活7年了,這里發展速度非常快,我非常喜歡臨沂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和中國的同事們相處得也不錯。”臨沂經濟開發區中印國際創新園的一名印度工程技術專家說。
走進百姓生活 挖掘新時代中國故事
“短短幾天的采訪,讓我深深地認識到,好的報道來自豐富多彩的基層,來自勞動者的汗水,來自農家的炊煙,來自村莊的發展。”光明日報社編輯肖人夫說。
從費縣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到周家莊村的特色農家院,再到五圣唐村的老鄉家,年輕的編輯記者們好像找到了一座座新聞富礦。
讓編輯記者們感慨的,還有老區鄉村的巨大變化。
7月13日,編輯記者們來到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費縣大田莊村。平整的柏油馬路從村民家門前通過,路邊種滿美麗的花卉,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干凈衛生的沖水廁所,大田莊村美麗的村容村貌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看到美麗的鄉村環境和富足的村民生活,我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基層干部群眾付出的辛勤努力和汗水。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如何說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智慧,是我們的重要課題和使命。”中國日報社記者葉子蓁說。
“作為一名青年新聞工作者,通過此次臨沂之行,我既受到了沂蒙精神的洗禮,也看到了改革開放給老區帶來的巨大變化,對國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我也深深認識到,接地氣,貼近基層,才能寫出更好的新聞作品。”人民日報社記者吳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