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風光……”60多年前,經典民歌《沂蒙山小調》傳遍大江南北,土生土長的沂蒙人吳懷芬,從小就喜歡這首歌。但如今哼唱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
過去,她所在的山東省蒙陰縣,是英雄輩出的地方,孟良崮戰役更是讓這里天下聞名。但同時,這兒也曾是全國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原先沒修路,水果都運不出去,也賣不出好價錢,咋能不窮?”蒙陰縣地處沂蒙山腹地,地形復雜,路一直是制約當地發展的根本原因。
2000年,伴隨著京滬高速公路臨沂段的貫通,老區“出行靠腳掌,運輸靠肩扛”的現象正逐漸改變。蒙陰縣依托便捷的交通、及山區特有的果品資源,在公路沿線形成一條農業經濟產業帶。與此同時,還發展全域旅游,成為農民增收致富新途徑。
京滬高速臨沂段
果品變商品 為何這里的桃子賣得俏
蜜桃是山東省蒙陰縣特產。由于多處村落三面環山,所以當地80%的山地丘陵都種上了蜜桃,八成農民也以種桃為生。
8月初,恰逢蜜桃成熟季節,驅車經過蒙陰縣城北的不少村落,記者看到在果園里的公路停車點上,擠滿了裝滿蜜桃的三輪車、手扶拖拉機、外來的大貨車,拉桃的客商正在忙著過秤,把蜜桃裝到車上。
在山東省蒙陰縣蒙陰街道一側,桃農吳懷芬坐在自家的攤位旁,正在打包水汽還未褪去的蜜桃。它們將從這里借助經由村頭的京滬高速,被運往全國各地。“種桃不易,賣桃更難,我們果農最關心的就是桃的銷路。”今年,吳懷芬僅桃子收成就近8萬元,這讓她滿心歡喜。
但提起幾十年前剛種桃時的情景,她卻不由得皺起眉頭。那時,交通不便是蜜桃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村里最常見的交通工具是獨輪小推車。收獲時節,只能靠肩挑背扛下山,然后裝上小推車,拉到周邊村子賣。”她向記者講述道,由于路窄石頭多,桃子都顛壞了,也賣不上好價錢,村民們只能守著滿山的桃子過著窮日子。
客商正在忙著把蜜桃裝到大貨車上。央廣網記者王晶 攝
與吳懷芬一樣,羅家莊黨支部書記李克舉仍記得當年桃農們的“窘境”。“山區有很豐富的資源,但是里邊的東西運不出去,外邊的東西也進不來,水果賣不出去就直接爛在地里。”他說,要是遇上天氣不好,道路泥濘,收購農產品就更加困難,有時賣得還不如賠得多。”
道不平,路不通,消息進不來,再好的果品資源也很難變成財富。轉機發生在2000年,伴隨著京滬高速公路的全線貫通,臨沂成為全國第一個通高速公路的革命老區。
“路通了后,外地客商甚至可以直接開著大卡車到村里收購。”李克舉介紹,現在,真空冷藏車可以直接開到田間地頭,將選好的桃子先在0到3攝氏度的冷庫里放24小時“拉冷”,然后進行包裝,并在泡沫箱內放入冰袋降溫。“如今通過網上預售,快遞發貨,48小時即可送到消費者手中。”
今年,蒙陰蜜桃市場依舊如往年紅火,“蒙陰縣果園面積100多萬畝,果品總產量達到29.1億斤,實現總產值44.9億元。”李克舉告訴記者,上海三個蜜桃,一個便來自蒙陰。“蒙陰蜜桃”評估價值達到259億元,銷售市場甚至拓展至西藏、新疆。
村里的果品也逐漸走出國門,賣到了英國、俄羅斯、迪拜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原本國內一兩元一斤的蜜桃,出口便可賣到十幾塊。”李克舉說。
京滬高速成就旅游路 蒙山空氣變人氣
京滬高速貫通前,不僅果品出不去,游客也進不來。
但如今,誰能想到,“養在深山人未識”的山東第二高峰——蒙山,這幾年竟成為“假日經濟”的熱土。而給蒙山帶來福音的,正是京滬高速公路化馬灣至臨沂段的建成通車,使得濟南至臨沂的行車時間由7小時縮短為3小時,也縮短了上海等地到達此處的時長。
“過去這里走車不通,即使選擇其他交通方式前來游玩,路途時間也不短,下雨時走在路邊,還會被濺上一身泥。”正值盛夏,唐麗和幾個好友從臨沂市區驅車前來避暑,在寬闊平坦的京滬高速上行駛至此,前后僅用了1小時。
盛夏時節的蒙山,郁郁蔥蔥,數不清的巨樹藤蔓構成一個遮天蔽日的清涼世界,這里空氣中負離子居全國之首。每到周末,像唐麗一樣,來自臨沂市區、京津兩地,甚至更遠地區的游客紛至沓來,一覽美景。
沂蒙山云蒙景區
“臨沂未通高鐵,蒙山70%的游客選擇從京滬公路自駕而來。”眼看著每年蒙山游客量在持續增長,媒體人劉洋選擇辭職至沂蒙山云蒙景區,從事旅游行業。
“從京滬高速開通開始,這里的旅游收入直線上升,人氣指數直逼相隔不遠的東岳泰山。”劉洋指著穿行而過的公路說,去年他所在的景區游客接待量達200萬人次,帶來直接經濟收入近6.4億元。
如今,景區也提供了很多崗位,解決了附近不少村民的就業問題。同時,路修通了,引來了產業、也讓“鳳還巢”。
“過去,我們村就是個空心村,大部分年輕人都在外邊打工,現在路修得這么好,俺干脆就不出去打工了。”景區附近一位村民說道,“除了種植蜜桃,通過職業培訓,空閑時間就在景區附近做保潔、司機等,每年夫妻二人的收入加起來能達到八萬元以上。”如今,景區附近不少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瞄準了蒙山大力發展旅游業的機遇,返鄉搞起了特色農家院,鄉村旅游持續升溫。
不僅是蒙山景區,蒙陰縣當地的沂蒙六姐妹紅色旅游區、岱崮地貌等景區,均從1993年開始起步,借助京滬高速公路,推動綠水青山加速向金山銀山轉變。
離開蒙山景區,車子駛向京滬高速孟良崮收費站,前行半個小時后就到達了蒙陰縣垛莊鎮黃姑庵村椿樹溝。這里曾因亮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Ⅱ》,一夜成名,隨即迎來一撥又一撥的游客。
“京滬高速公路的建設,推動了全域旅游的發展。”垛莊鎮黨委書記公茂禮告訴記者,今年投資1.6億多元,對椿樹溝旅游區進行了全方位提升。提升后,旅游區內游客暴增,高峰時每天登記車輛1000多車次。
目前,蒙陰縣僅紅色旅游區域品牌價值就達到130.5億元,蒙陰也成為“全省生態旅游示范縣”和“中國十佳休閑旅游名縣”。
從出行不便到果品暢銷 通路背后的山村之變
離椿樹溝不遠處的一家果品專業合作社里,婦女們正忙著給要出口的蘋果套包裝袋。她們是宗路果品專業合作社的雇工,手腳麻利的話一天能掙300多元(人民幣,下同)。
這家果品專業合作社所在的蒙陰縣毛坪村,過去四周荒山禿嶺多,種莊稼產量很低。所以,二三十年前,村民把承包的山嶺開墾出來,種上蘋果樹。村里為此還成立了果品合作社,幫助村民銷售蘋果,借助通達的村路、運送至京滬高速公路運往全國各地。
作為該村的果品合作社社長,劉宗路對交通給蒙陰帶來的變化有切身感受,毛坪村曾是一個貧困村,他記得小時候村中沒有一條硬化路,“別說運果品,就連村民外出都十分不便。”
沂蒙山區農村公路
“過去這里種出來的水果只在周邊銷售,有時運不出去,果農辛辛苦苦一年掙不了幾個錢。”劉宗路的另一個身份蒙陰縣毛坪村的黨支部書記,閉塞的交通成了貧困之源,他開始帶領鄉親們修路。為修路,一位村民還主動砍掉了自家正在盛果期的20棵蘋果樹,“俺家就在路邊上,這條土路我走了半輩子了,一定全力支持修路。”
有了通暢的物流體系,劉宗路所在的合作社還成立了電商公司,在網上銷售鮮食果品,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豐厚的利潤喚回了村里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還吸引了周邊地區的村民。
“剛成立時只有5人的合作社現在已有60個固定員工,農忙時節還得去周圍村子拉一兩百人。”劉宗路說,在合作社帶動下,鎮上390戶貧困戶2017年全部脫貧。
在蒙陰,像這樣通過交通設施改善,而脫貧致富的村子有很多,這只是其中一個。蒙陰縣委書記王皓玉介紹,2002年,蒙陰全縣465公里縣鄉公路全部實現硬化。2003年,國家實施“村村通硬化路”工程,蒙陰縣在兩年時間硬化農村公路895公里,以縣道為依托,村鎮通聯的路網結構正式形成。(記者王晶)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