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3月14日電(記者侯文坤)“紅區”集中精力做好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及家庭成員的隔離,其土地由村(社區)組織人員代管;“黃區”允許農民下地干活,但必須戴口罩,出入消毒測溫,不扎堆勞作;“綠區”放開下地限制,農民做好防護后,錯時、錯峰、錯地段下地。
春季農業生產不僅關系到疫情防控期間的“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而且影響到糧食安全和全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不等待、不觀望、不耽誤、不冒險。日前,湖北省發布農村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二十條”,從人、車、技、物、錢五方面做出分類指導,確保疫情防控,統籌春耕生產。無疫情村允許農民在本村范圍內下田勞作;有疫情村,由縣級指揮部做好風險評估,在確保能防控、不擴散的前提下,組織有保護措施的農民開展農業生產;無疫情鄉鎮在做好體溫監測和必要防護的前提下,允許農民有序在本鄉鎮范圍內跨村勞作。
農資是春耕的“糧草”,為此,湖北著力暢通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運輸“綠色通道”。針對物資運輸車輛,嚴格落實線下“三證”通行措施,并開通線上通行審批平臺,優先保障在急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調運。
有的放矢開展線下技術指導,創新方法開展線上技術服務。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湖北有關部門組織農業專家、技術人員到無疫情村、無疫情鄉鎮田間地頭查墑情、查長勢、查病蟲,開辦田間課堂,現場指導。同時,搭建起各類網絡課程平臺,組織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家開展線上技術指導和咨詢。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介紹,根據疫情影響的實際情況,科學安排水稻生產,湖北今年規劃水稻種植面積約3400萬畝,同比基本穩定。其中,規劃早稻150萬畝左右,同比減少50萬畝;中稻3000萬畝以上,同比增加80萬畝左右;調減早稻改種優質中稻40萬畝、高效蔬菜10萬畝左右。
眼下,湖北許多無疫情或輕疫情鄉村,有步驟、漸進式、科學化的春耕生產正在有序進行。與往年“鬧春耕”場景和氣氛相比,荊楚大地今年的春耕雖然少了些喧囂,但依舊腳踏實地。
手機上培訓,網絡中備耕;精細化服務,農資代購上門;分時下地,分散干活……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新式春耕”不誤抗“疫”,不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