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題:打通“堵點” 暢通循環——專訪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
新華社記者劉開雄
在日前舉行的第五次“1+6”圓桌對話會上,與會國際組織負責人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將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支持。2020年,哪些因素“撐”起了中國經濟的表現?2021年,中國經濟又將面臨哪些挑戰?新華社記者專訪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
“我們敏銳地抓住了主要矛盾”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經濟都陷入困境。既要抗擊疫情,又要恢復社會經濟,世界各國“同題競答”,卻交出了不一樣的答卷。
“我們在紛繁復雜的多重矛盾之中,敏銳地抓住了主要矛盾。”在李揚看來,中國一開始就明確將疫情防控放在了第一位。“事實證明,面對如此復雜的問題,我們的處理辦法和優先順序是對的。這是實踐經驗的凝練,是符合科學規律的冷靜安排。”
李揚認為,我們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符合科學規律的應對之策,很好地解決了疫情防控與恢復經濟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僅有效控制住了疫情,而且使得經濟恢復有條不紊。
對中國經濟今年的表現,李揚認為,我國出口的表現之好確屬意料之外。今年疫情全球大流行之后,我國出口卻增長明顯,這說明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跌。
李揚說,事實證明,疫情初期人們對產業鏈斷裂的估計過于悲觀,“畢竟,各國都要過好日子,都要發展經濟,更重要的是,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互相依賴,供應與需求相互依存。”
李揚認為,在疫情沖擊的背景下,中國的超大型經濟體優勢凸顯,這更增強了我們戰勝當前困難的信心。
“外部市場對我們的影響會增大”
全球經濟在惶恐中即將度過2020年。那么在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又將面臨哪些挑戰?
李揚覺得,國際金融市場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將不斷增大。“明年甚至是明后兩年的國際金融市場都是不安定的,不確定性比較大。”
一方面是國際市場長期的超低利率乃至負利率;另一方面是在疫情沖擊下,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持續泛濫。李揚說,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流動性泛濫的惡果尚未充分展現,但在后疫情時代,當最危急的生存問題解決之后,流動性泛濫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副作用將顯現,而中國作為唯一保持正常貨幣環境的國家,其壓力可想而知。
同時,李揚比較關注明年國內的企業經營和就業問題。他認為,現行的支持政策對就業保障的支持力度很大,但若支持政策逐漸退出,企業經營可能將受到影響,就業壓力恐將加大。
“我們還在抗疫過程中。”李揚說,明年我們要保持經濟穩定,離不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支持。我們要深化改革,還須解決很多長期的痼疾,再加上國際社會的政治周期,“這些因素攪在一起,將帶給我們一個更加不確定的發展環境。”
李揚指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逆周期發揮作用的。從當前經濟狀況看,對明年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我個人傾向于認為不會有太大變化。”
“雙循環理論要點是‘循環’”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國經濟又將有何亮點呢?
“亮點一定是圍繞著新發展格局展開的。”李揚強調,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要點是“循環”,“明年我們將看到各種沖破‘堵點’的改革措施漸次推出,國內經濟的循環會更為順暢。在此基礎上,經濟的效率也會提高。”
“為什么這幾年要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那就是要讓國內市場環境更好一點,就是要沖破體制障礙,降低制度成本,使我們的內循環順暢起來。”李揚表示,我國經濟長期以來存在區域分割、地方保護主義等問題,“只要這些問題得以解決,中國經濟的潛力將更大程度地發揮出來。”
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區域經濟發展,例如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一體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等。李揚覺得,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布下了“先手棋”。
在李揚看來,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著區域化的情況,在一個經濟區域內部,各省市之間的企業、市場的關系,較之與區域外更為密切一些。“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要義,就是以這些區域內的循環為基礎,進一步完善區域間的循環,進一步優化全國的大循環,如此一來,全國經濟就暢通了。”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么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